?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三大‘民族走廊’的多民族语言交融研究”举行开题论证会

发布者:新闻中心作者:发布时间:2024-05-20浏览次数:12

5月18日,由188比分直播:王双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三大‘民族走廊’的多民族语言交融研究”(23&ZD317)开题报告会在光启中心1103会议室举行,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、上海师范大学潘悟云教授、北京师范大学黄行教授、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锋研究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尹蔚彬研究员、云南民族大学刘劲荣教授、南开大学冉启斌教授作为同行专家评议委员会成员出席开题会。

188比分直播:社会处负责人姚潇鸫教授主持启动仪式并致欢迎词,姚潇鸫教授向给予该项目关心支持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,向以王双成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表示热烈的祝贺。他指出王双成教授主持过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具有带领团队做语言田野调查和专题研究的丰富经验,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则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,王双成教授在短时间内组织起课题组,竞标并获得立项,足以说明王双成教授前期积累和课题论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。本项目的成员队伍汇集了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,是一支实力强大的科研团队,他深切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项目建言献策,帮助项目顺利推进。社科处副处长石力月出席了开题论证会。

 

开题论证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、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王锋研究员主持。首先,项目负责人王双成教授感谢各位专家拨冗出席本次会议,并就该项目的核心问题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、适用性和可行性、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各子课题的设置情况,向评议专家进行了汇报。课题以三大“民族走廊”汉语—民族语、民族语之间如何接触交融、多民族语言因为交融发生的演变和转型、多民族语言交融同人群扩散、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核心问题,在继承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通过深入的专题调查,共时和历时相结合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、描写与比较相结合,探讨“民族走廊”的多民族语言之间接触和交融的共性和差异、内在机制等相关理论问题。

吴福祥教授、吕嵩崧教授、张梦翰研究员、王双成教授等子课题负责人就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、基本思路、研究方法以及相互间的衔接等进行了汇报与交流。

与会专家对课题的研究目标、拟解决的核心问题、具体的研究方法、最终成果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评议与讨论,如戴庆厦教授认为该课题采用跨语言、跨学科以及大数据的视角,通过计量推测语言接触和交融的模型,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意识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;王锋研究员指出该课题的成功申报,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喜事、也是中国民族语言学界的大喜事。该重大课题的正式启动,对中国语言学界语言接触和交融自主知识体系、理论体系的构建,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。

此外,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该课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,如重视语言内部发展规律,辩证看待外部语言影响的作用,处理好内部规律和外部影响的关系等;民族交往、交流、交融都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线中完成,共同体意识是灵魂、是共同的基因,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;吸纳传统研究的精华,在其起点上继续发展等。与会专家还针对子课题的具体细节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。

专家组一致认为,课题组聚集了国内一批优秀的研究人员,前期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相关学术成果,在语言交融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所提交的开题报告,在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、工作计划等方面都有清晰的思路和可行方案,因此达到了开题条件,同意开题。

首席专家王双成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、课题组成员等对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予以回应。他们感谢专家组对课题的充分肯定和中肯建议,表示将依照专家组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设计,并与课题组成员精诚合作,尽最大努力完成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。


(供稿、摄影:社科处)